热门推荐

“微课帮”官方微信

关于《什么样的微课才是好微课》的进一步讨论

作者:筱麻| 2016-09-06 16:06:38|763

【林煦峰网友是我博客多年的读者,曾与我在博客中多次进行交流、探讨。这次他在看了我的《什么样的微课才是好微课》的微课之后,写了一篇文章谈到自己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并发纸条通知我看看。这种做法非常好,可以让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实关于我的这个微课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我在几个微课QQ群里与很多老师进行了交流。我发现大约有六成左右的老师赞成我的微课内容及表现形式,约有三到四成的老师对我的内容没有太多意见,但对微课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与林煦峰这篇博文的看法基本一致,所以特在此转载,并略加回复。----竹立附记】


也谈什么样的微课才是好微课

                                                                 --观看王竹立教授微课有感

林煦峰

近日,王竹立教授在博客里讲述了自己尝试制作微课的经历,并上传了此段以“什么样的微课才是好微课”为主题的微课。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国内信息技术专家自己动手制作的微课,心里十分佩服王教授的勇气和自信,但是对于王教授微课中的内容及其技术的表现,自己却不能完全认同。所以将自己几点粗浅的认识罗列如下,还望王教授及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好的微课必须有老师个性化的内容

王教授在微课中一再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并提出以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作为微课选材的标准,认为太简单或太难的内容都不适合制作微课。但我认为,所谓的内容不单单指某一个知识点的内容,更多应该是指老师个性化内容,即他对知识点个性化的理解、处理及表达等。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如果老师能有自己创新的理解,能举一反三,制作的微课同样也有价值;而对于一个复杂的知识点,如果老师能避繁就简,另辟蹊径,其微课的含金量无疑会更高。

王竹立答:其实这与我的观点没有矛盾,我说的内容简单与复杂的区别,并不完全由内容本身决定的,而是与微课时间即教师的讲解能力相比较而言的。在微课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内能够讲完、讲清楚的内容就是合适的,讲不完和讲不清楚的内容就是不合适的)

在这一点上,我更赞同黎家厚教授的提法,书本或软件往往只能给学生显性(固化)的知识,而微课可以带给学生除了显性知识之外的隐性知识及情感态度(个性化知识)。这恐怕也是微课相较于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所在。仅以王教授本次的微课为例,虽然其知识内容是王教授个性化的内容,但它仍只是知识点,由于缺少个性化的教学处理(采用对稿诵读的方式)与个性化的技术表达,我个人觉得其效果难言理想。对于此微课的内容,如果纸质文本或课件的形式呈现,学习者可能更容易接受,学习效果也可能会更好。在课件制作时,我们往往说要防止出现书本搬家的情况,我想这一点对于微课制作也同样适合的。

王竹立答:有没有想过,之所以采取这种很多人都以为犯忌的照读的处理方法,恰恰就是我的个性化教学处理?因为我讲的都是一些评审原则,而且对象是评审专家,语言非常简洁清楚,无需再做过多的口语化的解释。照读只是为了强调和庄重。林先生不妨用同样的内容自己试拍一个不同表现形式的微课,与我的微课进行比较,看看效果如何?也许会更有说服力)


二、好的微课必须有合理的技术应用及表达

除了内容之外,好的微课肯定还要有好的技术支持。王教授在微课中也从多个角度对技术的使用标准进行了说明。归纳起来,我觉得微课的技术问题实际上可分为二方面,一是微课的前期制作及后期编辑处理的技术,另一个则是画面的表达技术(王教授提到的注意力的吸引、画面的质量及字幕的使用等均可归于其类)。

对于制作编辑处理技术,我完全赞成王教授的基本观点,即技术的使用必须为内容服务,绝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但对于王教授使用简单的技术做出高水平微课的观点,我个人却不能认同。因为简单是一个主观且模糊的概念,我们难以进行认定;另外,微课的制作往往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我们很难用某一个(或某一种)通常意义上的简单技术达成最终的理想效果。(注:这个问题在自己三年前的博文《对王竹立教授“用最简单的技术,做不简单的工作”的疑虑与思考》中与王教授已有过交流)。所以我觉得选择合适的技术制作微课的提法更为恰当,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技术的使用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实际上,单从制作的技术而言,王教授的微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能根据讲述的内容,画面中的文字及图片先后出现,并对重点内容使用动画或其它技术进行强调,此段微课的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而实现这样效果所用的技术也并不复杂。

王竹立答:林先生此说不错,如果给我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条件,让一些更专业的技术团队来支持我,这节微课完全可以拍得更好、更炫、更耐看。但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除了时间和条件限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根本不想那么做!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出身的“专家”,我深知他们的辛苦与时间的紧迫,所以一直不主张他们在技术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一贯的观点是,对一线教师来说,技术只要够用,能有效呈现内容就可以了,不需要过于精益求精。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所以,我特意以所谓“信息技术专家”身份,做了一个普通的学科教师都可以做得出来的微课,就是有意倡导这种导向,那就是微课是为教学与交流服务的,不是为了评审和获奖制作的!如果要好看,谁比得了专业公司的制作呢?我认为好的微课,是任何普通的学科教师都能够做到、做出的微课,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不需要很多技术人员的配合,只要能达到教学效果就可以了。这就是我要大力提倡的价值导向!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实际教学与交流中,而不是为了获奖而对微课做不必要的技术上的精雕细琢中。这才是我特意做了一个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简洁得不能再简洁的微课的真正原因。我还在与人讨论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简洁不等于简单,用简单的技术制作的微课不等于就低级。我非常欣赏诗人艾略特的一句话:简洁至极所费的心思比包罗万象毫不逊色。我希望教师把微课尽量做得简洁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网络时代信息超载,学习者接触到的信息实在太多了,能让他们看一个简洁干净的微课实在是一个享受,我就喜欢看简洁干净没有任何冗余信息的微课和PPT,这年头,做得复杂、炫容易,做得简单、清爽、干净,反而不那么容易,不信,大家试试!比比谁做得更简洁耐看!)

除了制作技术之外,我认为微课中画面语言是否运用得当也是衡量微课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标准,而画面语言的运用大概有二个层次,一是能把话说清楚,将信息进行合理的画面表达,二是能把话说漂亮,将信息进行个性化的画面表达。王教授在微课所谈画面的清晰及美感(或称为设计感)大概可以归于这二类。而从我个人的培训经验来说,老师对于画面语言的掌握可能并没有王教授想象中的那样困难,老师们只要掌握了四大原则(亲密性、对齐、重复与对比原则)的基本使用方法,也就对画面语言的运用有了自己的感觉(注:四大原则的介绍可参见博文《教师电子教案竞赛培训资料》)。


三、好的微课必须能产生一对一的感觉

由于微课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所以在个性化的内容设计与合理的技术的使用与表达时一定要考虑到其服务的主体---学生,而一对一的学习感觉无疑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

实际上,王教授在谈到微课应该开门见山时提出微课中不应该出现学生准备上课时的画面。而我认为除这些画面内容与教学主题无关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二点,第一,微课中之所以不应该出现学生的画面是因为微课观看者的身份应该是学习者,而不是观课者或评课者;老师讲授的对象也应该是微课的观看者,而不是视频之中的学生。我想,任何形式的课堂实录及其片断都是不能作为微课的;第二,画面中学生的出现也让会观看者产生上大课的感受,而非一对一的感觉,影响学习效果。这一点恐怕也是可汗学院的微课中不出现教师的原因吧。另外,强调一对一的感觉也能帮助老师在录制微课时能时刻考虑到学生,选择更合适的技术及语言进行表达,避免出现某些微课中出现的老师忽略教学对象而“自嗨”的情况。国外的教育专家曾建议老师们在录制微课时请一名学生坐在旁边(或放一张学生的照片在电脑旁)。

王竹立答:这个观点我也早就听说过,但显然这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微课有些是用于教学,给学习者看的;有的是用于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的,而且这种类型的微课比例还很大,这种用于教学经验交流的微课,就有必要出现课堂与学生的场景,就不是一对一原则所能概括的,不能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能通过合适的技术将个性化内容进行一对一的表达的微课才是好微课。最后,将本人年初制作的一段微课上传于此,敬请王教授及广大同仁一并批评指正。

王竹立答:谢谢小林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这样简单作答了。再多说一句,近年来我花了很多精力在与技术专家作“斗争”,反对他们的技术中心主义。对技术工具,我是彻底的实用主义,微课本身就是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制作的教学视频,教师应该将时间主要花在内容的选择、传递的艺术、清晰度与美感这几个方面,而不是制作技术上。如果能用简单的制作技术,达到与复杂高级的技术差不多的实际效果,那宁可用简单的技术。在一节小小的微课上使用过于复杂的技术,岂不是杀鸡用牛刀?反而不利于微课的推广与普及。)

                                          — 来自:王竹立博客

 

0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若您需要引用、转载,需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如涉及大面积转载,请联系本站,获取授权。
欢迎反馈问题,您的意见与建议就是我们的动力!
我们会认真查阅您反馈的每一个问题,并尽快给您答复,在这里您可以提出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问题与建议描述:

加群:239235050提交反馈